梦想家电影(梦想家和改革者)
201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空想家》改编自詹姆斯·瑟伯1939年的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神秘生活》。
原著曾于1947年被搬上大银幕,新版《白日梦者》的制片人小塞缪尔·戈德温(SamuelGoldwyn Jr)是老电影著名制片人塞缪尔·戈德温的儿子。
90年代中期,戈德温计划翻拍这部电影,计划由好莱坞当红喜剧明星金凯瑞出演。朗·霍华德、斯蒂芬斯·皮尔博格(Stephens Pilberg)等众多知名导演都曾参与该片,但未达成合作,翻拍计划一度被搁置。直到2011年,几经波折,沃尔特·米蒂终于决定由喜剧演员本·斯蒂勒执导并演出。
本·斯蒂勒出生于一个著名的表演家庭。近年来,他在《博物馆奇妙夜》、《遇见岳父岳母》等纯喜剧电影中的表现为观众所熟知。但事实上,从90年代开始,他已经监制并执导了多部喜剧电影和电视剧。
《空想家》的故事类型与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像金的《楚门的世界》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当喜剧演员创作出非喜剧题材的作品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凡的光彩。
2013年,《梦想家》问世,立即被认为是本·斯蒂勒历史上最好的作品。斯蒂勒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在这部电影中追求一种不可言说却又感人至深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创作过这样的电影。虽然有影评人以“好莱坞式的灵感”批评该片,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高分反馈验证了这部“鸡汤”的感人事实——影片凝聚着梦想、坚持、勇气和成长,呼应着人性中永恒的矛盾张力和追求,并试图深入到当代社会人们的共同心理状态,给予真诚而美好的诠释。
故事的主人公沃尔特·米蒂(Walter Mitty)是一家知名摄影杂志负片部的负责人。他长得又丑又呆,他最大的勇气就是通过网恋网站匿名向自己喜欢的女同事示爱。
最可怕的是,他在与人交谈时,往往会直接走神,沉浸在白日梦中:他在梦中幽默豪迈,是同性眼中的领袖,女神心中的偶像,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
在生活中,他是“三无青年”
与此同时,办了16年的《沃尔特》杂志即将合并,但最后一期要印的封面《负25号》却在自己眼皮底下不翼而飞。压力之下,沃尔特鼓足勇气,向自己魅力四射的女同事寻求线索——美丽的梅丽尔(Meryl),一位新的单身母亲,似乎并不反感沃尔特的白日梦,但她似乎仍然远离爱情。沃尔特知道自己这次不能再停留在白日梦中了——为了挽救事业,赢得尊严和爱情,沃尔特决定去格陵兰岛找一个摄影师,肖恩·奥康瑙尔,一个和他共事多年却从未谋面的自由摄影师,一个没有手机和固定地址的当代神人。
就这样,循着《醒来》的燃烧旋律,我们的梦想家独自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上山下海,追天追地,憧憬与坚持,经历了无数的美景与险阻,却总是一次次与肖恩擦肩而过。
当沃尔特疲倦而安静地站在冰岛唯一的帕帕琼斯(PAPAJONES)外,呼唤梅丽尔(Meryl)的时候,阳光普照满天,世界美丽而宁静。沃尔特慢慢讲述了自己滑板青年时代的叛逆,以及对早逝父亲的深情。
你会注意到沃尔特的神态和气质此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他正在一点一点地醒来,一点一点地打破僵局。我们不仅为这个即将摆脱世俗躯体的准英雄而轻叹。有多少人仿佛看到了那一刻的自己。
然而,剧情的发展就像现实生活本身一样艰难:即使沃尔特突破了自己,他仍然无法阻止随之而来的失业,而心上人前夫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他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沃尔特掉进了一个黑暗的山谷。他又一次做了很长时间的白日梦,但他第一次不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被私生活丑闻困扰的政客,不好意思被电视主持人嘲笑。沃尔特苦笑着在黄昏时分离开了纽约。
虽然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但沃尔特已经不再一样了。他破釜沉舟,接受失败,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线索。生活在召唤他开始新的冒险。
最终,他在喜马拉雅山找到了肖恩和影片的下落,从容归来,辞职,领取遣散费,再次勇敢面对爱情和重生。
“去看世界,去看危险的事物,去看墙后的世界,拉近距离,去寻找彼此,去感受。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去看远方,去探索,去亲近自然;
突破藩篱,贴近现实;
与人交融,相互感知;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这是影片中《生活》杂志的座右铭,也是沃尔特引以为豪并坚持多年的办刊灵魂。影片结尾,那张神秘的照片突然以最后一期封面的形式占据了主角和观众的视线,所有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恍然大悟——那是一张沃尔特在工作大楼下的黑白肖像,不仅吸引了肖恩的“不求任何关注”,更是《生活》杂志所传达的灵魂凝聚力。
此时的沃尔特已经不再执着于得到这个答案——不仅仅是因为他找到了爱、信心,还有照片之外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照片的主角,他永远蕴含着光和热。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的认真和热爱——沃尔特这样的英雄,也曾受困于自己的不安和胆怯,靠白日做梦让生命燃烧;一路上的风风雨雨,人心的转来转去,沃尔特终于醒悟了:内心的梦想是照亮探索之路的火种,缺少的只是重新审视和勇敢的行动。
至此,主角与人生完成了一个轻盈的击掌,相视一笑,继续出发。
谁能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呢?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分子,谁能不受困于个人与集体身份角色的矛盾,压抑什么,向往什么?我们感受这部电影,是因为我们在主人公身上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哭泣的自己,看到了期待的未来。男主角习惯做白日梦,而你我则通过电影做梦。电影会结束吗,梦会醒吗?梦醒之后,我们的生活能否像沃尔特一样重生,让“白日做梦”成为“白日传奇”?
在电影中,沃尔特从一个“梦想家”变成了一个“探索者”,而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对立,恰恰是因为有了梦之后你才能去探索。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坚持的信念,一定也是如梦似幻的美丽的初衷。只有现实中有追求,有坚持,才有起身追梦的决心,就像25号照片里的灵魂一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老古网立场。